网站
微信公众号
主管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主编 :刘雅红
通信地址 : 广州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编辑出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电话 : (020)85280069/38746672
E-mail:journal@scau.edu.cn
国内发行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 : 1001-411X
国内统一刊号 : 44-1110/S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11024
Abstract:
目的 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中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的分布情况,分析其对抗生素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水平转移的影响。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获取组装完整的金葡菌基因组575个,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统计CRISPR结构的携带情况,菌株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型别分布和菌株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对CRISPR结构阳性(CRISPR+)和CRISPR结构阴性(CRISPR−)的金葡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数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同时对实验室60株金葡菌二代测序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公共数据库分析结果。对实验室60株金葡菌中原噬菌体、接合质粒的携带情况进行统计,讨论CRISPR结构对菌株原噬菌体和接合质粒的影响。结果 基因组组装完整的575株金葡菌中,有62株携带CRISPR结构(CRISPR+),513株不携带CRISPR结构(CRISPR−);CRISPR+金葡球菌携带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的数目显著小于CRISPR− 金葡菌。实验室60株金葡菌中,有14株为CRISPR+,46株为CRISPR−;CRISPR+金葡菌携带更少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与公共数据库分析结果一致。对原噬菌体和接合质粒的分析结果显示,CRISPR−菌株携带更多的原噬菌体序列,与CRISPR+菌株之间差异显著(P<0.05);接合质粒方面,CRISPR−和CRISPR+菌株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RISPR结构可能限制了金葡菌中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水平转移,CRISPR−菌株更容易受到噬菌体和可移动质粒的干扰。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金葡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传播提供了参考。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1022
Abstract:
目的 通过CRISPR/Cas9系统对Y染色体多位点切割,实现目标染色体的敲除,为畜禽性别控制提供新的手段。方法 以CRISPR/Cas9技术为基础,寻找Y染色体上能被sgRNA特异性识别的多拷贝重复序列,并通过体外切割、定量分析、核型鉴定验证其对靶点的有效性。结果 所设计的sgRNA能够在体外实现对靶片段的明显切割,且切割效率均达到了50%以上。基因的定量分析结果证明了其在细胞水平切割的有效性,且簇状重复序列切割效果明显优于散在重复序列;核型鉴定结果证实了细胞水平猪Y染色体的丢失。结论 研究结果为后续构建染色体敲除猪,实现猪的性别控制奠定了基础。
邢利鹏,朱嘉豪,胡芳馨,陈婷,罗君谊,孙加节,张永亮,习欠云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2001
Abstract:
目的 miR-146a作为抑炎因子,仍然不清楚其是否参与宿主与微生物间的互作,进而影响肠道稳态,因此本文旨在研究miR-146a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以肠道miR-146a特异性敲除小鼠(CKO鼠)及对照小鼠(Flox鼠)为研究对象,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2组空肠段的微生物菌群分布。结果 测序共获得1 134个用于物种分类的OTUs,包括 37门、80纲、161目、198科、261属、117种的细菌;Flox组和CKO组小鼠的空肠微生物中共有46个相同的OTUs;各组肠道微生物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是优势菌门;2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整体相似,但CKO组梭状芽孢杆菌纲Clostridia的平均相对丰度高于Flox组(P=0.067),毛螺菌目Lachnospirales平均相对丰度显著高于Flox组(P<0.05),其他层级组成无显著差异。结论 miR-146a敲除可改变宿主肠道梭状芽孢杆菌纲和毛螺菌目微生物的含量,为研究miR-146a通过改变宿主肠道微生物丰度来影响肠道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4018
Abstract:
目的 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ambusu virus,DTMUV) E蛋白全长及其结构域I、II和III (DI、DII和DIII)对鸭胚成纤维细胞(Duck embryo fibroblast,DEF)的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设计、合成DTMUV E蛋白全长及其DI、DII和DIII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至DEF,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蛋白引起的DEF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细胞凋亡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细胞24 h后,E蛋白全长及DI、DII、DIII诱导的DEF早期凋亡率分别是16.4%、15.1%、14.0%和17.2%;质粒转染细胞36 h后,E蛋白全长及DI、DII、DIII诱导的DEF早期凋亡率分别是23.4%、18.5%、26.7%和29.4%。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E蛋白全长及DI、DII、DIII的质粒转染细胞24、36 h 后,DNA合成期(S期)细胞比例都明显高于pEGFP-N1空载体转染组。质粒转染24 h后,E蛋白及DI、DII、DIII的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43%、22.58%、12.75%和12.80%;质粒转染细胞36 h后,E蛋白及DI、DII、DIII的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9.98%、11.44%、10.44%和11.00%。结论 DTMUV E蛋白全长及其3个结构域均能诱导早期细胞凋亡,引起细胞S期的停滞,但是各蛋白片段诱导细胞凋亡和引起细胞周期变化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袁海林,李向策,孙秋璇,谭小红,苏友禄,黄燕华,尹文飞,周萌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6042
Abstract:
目的 研究饲用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CB)芽孢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菌群组成及5种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质量分数为0(对照)、0.050%、0.075%和0.100%的丁酸梭菌芽孢制剂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料中的活菌数分别为0、2.50×105、3.75×105、5.00×105 CFU/g),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42±0.02) 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30 d,然后检测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菌群组成以及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饲喂30 d后对虾的体质量在0.050%和0.075% CB组显著提高(P<0.05),质量增加率则在0.050% CB组显著提高(P<0.05);0.075% CB组对虾的血清葡萄糖、0.100% CB组的血清尿素氮浓度显著降低(P<0.05),0.050% CB组血清磷浓度显著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0.050% CB组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髌骨菌门Patescibacteria丰度显著提高(P<0.05);0.050%和0.075% CB组弧菌属Vibrio的丰度显著降低(P<0.05)。多样性分析表明,0.050%和0.075% CB组的肠道菌群组成相似度更高,且明显不同于对照组和0.100% CB组。肠道内容物中5种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均随丁酸梭菌添加量的升高而增加。结论 饲料中添加CB芽孢制剂可能通过抑制肠道内潜在病原菌丰度、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改善营养物质的利用,从而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本研究中CB芽孢制剂在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50×105或3.75×105 CFU/g。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4026
Abstract:
目的 低磷和铝毒胁迫是酸性土壤中限制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植物NTL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多种环境胁迫(包括铝毒胁迫)的适应性机制,本文探究GmNTLs调控大豆Glycine max 根系响应低磷胁迫的功能。方法 通过RT-qPCR分析大豆15个GmNTLs基因在根系响应低磷胁迫的表达模式,进一步构建了GmNTL1/4/7/8/10/12共6个GmNTLs基因的拟南芥超量表达材料,探究GmNTL成员在拟南芥根系中响应低磷胁迫的功能。结果 系统进化树及组织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GmNTLs家族分3个亚族,各亚族成员在大豆中组织表达模式不同。RT-qPCR结果表明,低磷处理12 d显著提高了GmNTL1/4/7/8/10/12在大豆根系中的表达。在拟南芥中超量表达不同GmNTL基因对低磷的响应不同。高磷处理下,超量表达GmNTL4/10/12拟南芥的鲜质量显著增加;低磷处理时,超量表达GmNTL4显著提高拟南芥鲜质量,而超量表达GmNTL1/12拟南芥的鲜质量显著降低。同时,仅超量表达GmNTL12拟南芥的主根长显著缩短,而超量表达其他基因对拟南芥植株的主根长无明显影响。结论 GmNTLs参与大豆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该结果可为培育磷高效型大豆品种提供数据支持。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12032
Abstract:
目的 研究滴灌追氮管理对宿根蔗田土壤氮组分和N2O排放的影响,揭示影响土壤N2O通量的土壤因子。方法 以二代宿根蔗Saccharum officinarum为研究对象,在移动防雨棚内进行2个滴灌灌水量[田间持水量的70%~80%(W0.8)和田间持水量的80%~90%(W0.9)]及3种滴灌追氮比例(等氮量250 kg·hm?2,其中,N0为用作追肥的氮肥全部施用到土壤中,N5为50%土施追氮、50%用滴灌系统施用,N7为30%土施追氮、70%滴灌追氮)的田间试验。在甘蔗生长的各个时期测定蔗田土壤N2O通量、pH和氮组分含量,并分析土壤N2O通量与土壤pH和氮组分含量的关系。结果 土壤N2O通量在施用氮肥和灌水后2 d较高,其中,分蘖后期和成熟期W0.9N5处理的土壤N2O通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W0.9条件下,分蘖后期N5处理的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比N0和N7低47.3%和11.8%,伸长后期N5处理的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比N7低21.5%。相同滴灌追氮比例下,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W0.9>W0.8,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所增加。在伸长初期和成熟期,W0.8 N5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比W0.8 N0高56.4%和71.8%、比W0.8 N7高68.5%和160.3%。在分蘖后期,相同滴灌灌水量下,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表现为N5>N7>N0,W0.8和W0.9两种灌水量下,N5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较N0处理高120.0%和100%。土壤N2O通量与铵态氮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13),与硝态氮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 ?0.391)。结论 W0.9N5处理可以降低土壤N2O排放,且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影响土壤N2O通量,即土壤铵态氮含量越高,土壤N2O通量越高,而土壤硝态氮含量越高,土壤N2O通量却越低。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1017
Abstract:
目的 确定厨余生化机产物腐熟度及Na+、小分子有机酸与种子发芽指数(Seed germination index,GI)的关系,促进厨余生化机产物的资源化利用及推广,同时,开拓固碳于土壤达到碳中和目标的新技术途径。方法 利用萝卜Raphanus sativus种子测定厨余生化机产物的GI,并模拟不同浓度Na+、小分子有机酸溶液,分析其对GI的影响。结果 厨余生化机产物的GI为1.53%,不满足堆肥基本腐熟的标准(GI≥50%),厨余生化机产物浸提液稀释10倍时,溶液中Na+质量浓度为75.25 mg/L,GI为43.73%。模拟试验结果显示,随着Na+浓度的升高,GI呈下降趋势,当Na+质量浓度为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11005
Abstract:
目的 综合评价番石榴Psidium guajava不同品种间的果实品质差异并挖掘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关键基因。方法 对番石榴6个品种的11个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其品质差异,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各品种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 DEG),通过 GO 和 KEGG 富集分析,挖掘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DEG,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研究DEG在不同品种间的特异性表达。结果 6种番石榴试材中‘金斗香’和‘胭脂红’品质最优,得分较高,‘水晶’和‘西瓜红’较低,‘珍珠’和‘红宝石’居中;‘金斗香’和‘胭脂红’的类黄酮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9.76和10.05 mg/g,是‘水晶’(5.74 mg/g)的1.5倍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金斗香’和‘胭脂红’的DEG聚为一类,其余4种的DEG聚为一类。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中CHS、FLS、CYP73A、CYP98A3、DFR、E2.1.1.104、E1.14.11.19和CYP75A基因在‘金斗香’和‘胭脂红’中表达量显著上调。qRT-PCR验证结果表明,FLS基因在‘胭脂红’中表达量最高,是‘西瓜红’的10倍以上;CYP73A、CYP75A、E2.1.1.104和CHS基因在‘金斗香’中表达量最高,‘珍珠’中表达量最低,其中CYP73A和CYP75A基因在‘金斗香’中的表达量是‘珍珠’的30倍以上;而DFR基因在‘胭脂红’中表达量较高,‘金斗香’中表达量较低。qRT-PCR检测到DEG的表达水平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明番石榴6个品种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结论 本研究系统评价了6种番石榴果实品质差异,并挖掘到8个与番石榴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为后期番石榴的品种选育、功能基因挖掘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3041
Abstract:
目的 分析预测南方三棘果Emex australis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防止南方三棘果入侵我国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运用刀切法(Jackknife)计算各个环境变量对物种分布的影响。使用ENMeval软件包对MaxEnt生态位模型进行优化处理,将南方三棘果的分布数据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候数据输入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对我国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 最冷季度平均气温(Bio11)对南方三棘果分布影响最大,贡献率为27.7%。环境因子响应曲线表明,最冷季度平均气温为9.35~12.76 ℃时,南方三棘果的存在概率大于0.5;MaxEnt结果表明,南方三棘果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集中于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结论 对我国南方三棘果适生区应当建立常态化监测方案,在适生区最冷季度平均气温适宜其生存的年份要加大监测力度,防止其在我国定殖、扩散。
王妍,张福军,孙卓,马锋敏,韩忠明,赵淑杰,王云贺,韩梅,杨利民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3035
Abstract:
目的 从防风根际土中分离筛选出对防风枯萎病具有较强防治效果的生防真菌。方法 采用对峙培养法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可拮抗尖孢镰刀菌的真菌菌株MR-97,并测定其抑菌谱;根据真菌菌落特征、显微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观察MR-97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抗生素标记法测定拮抗菌株在土壤中的定殖能力;进行田间盆栽试验,检验MR-97对防风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 本研究筛选出1株对尖孢镰刀菌抑菌效果为64.44%的拮抗菌株MR-97,其对木贼镰刀菌、灰葡萄孢等8种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经鉴定菌株MR-97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MR-97与尖孢镰刀菌对峙培养可使病原菌菌丝产生膨大、畸形、菌丝破损、内含物凝集等现象;在土壤中具有良好的定殖效果,土壤含菌量最高为9.8×106 CFU/g。盆栽试验中,MR-97对防风枯萎病防效为67.86%,防治效果较好。结论 土曲霉MR-97可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等多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可在土壤中较快定殖并发挥生防效力。作为优质的生防菌源,MR-97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2006
Abstract:
目的 明确引起栝楼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有效防治药剂。方法 2019—2020年采集安徽省大别山区的栝楼果实腐烂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35株分离物,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结果 共分离纯化得到4种不同菌落形态特征的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均为栝楼果实腐烂病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引起栝楼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菌分别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辽宁刺盘孢C. liaoningense,分离频率依次为31.4%、8.6%、20.0%和40.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和百菌清对F. fujikuroi和F. proliferatum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为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4019
Abstract:
目的 对近缘毛壳Chaetomium subaffine菌株LB-1产生抑菌物质的部位及提取方法进行研究,为开发生防菌株LB-1防治植物病害奠定基础。方法 以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密封培养法检测菌株LB-1是否产生挥发性抑菌物质;采用菌体超声破碎和液态培养的方式检测菌株LB-1产生的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存在的部位;采用含毒培养基法和滤纸片法检测菌株LB-1培养液的硫酸铵沉淀、盐酸沉淀和有机溶剂萃取物的抑菌效果,以确定菌株LB-1培养液中抑菌物质的提取方法。结果 菌株LB-1与2种供试病原菌密封共培养时,对病原菌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表明菌株LB-1不能产生挥发性抑菌物质。菌株LB-1菌体胞内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与对照无差异,但其培养液对B. cinerea和E. turcicum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表明菌株LB-1产生的抑菌物质存在于菌体细胞外。菌株LB-1培养液的硫酸铵沉淀和盐酸沉淀对2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均无抑制效果,但有机溶剂萃取可获得菌株LB-1培养液中的抑菌物质,其中正丁醇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好,当其质量浓度为0.1 mg/mL时,对B. cinerea和E. turcicum的生长抑制率分别高达59.80%和58.37%。结论 菌株LB-1通过产生胞外非挥发性物质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培养液中的抑菌物质可通过正丁醇萃取获得。
佟富春,麦艳仪,官方正,黄子峻,杨新东,朱耘生,杨梅啸云,张昊妍,章亚宁,曾献兴,谢冲林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2009
Abstract:
目的 了解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群落组成与多样性。方法 于2021年,采用样线法对青云山保护区中林区、公路、村庄和水库4种生境的鸟类群落进行实地调查,同时访问调查本地居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查阅保护区本底资料和科考报告,查找中国知网、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等有关记录。结果 本研究共统计到鸟类17目51科168种。区系组成:东洋界103种,广布种40种,古北界25种。居留型组成:留鸟119种,候鸟43种(冬候鸟27种、夏候鸟16种),旅鸟6种。生态类型以鸣禽为主,食性组成以杂食性和食虫为主。鸟类优势种包括淡眉雀鹛Alcippe hueti、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赤红山椒鸟Pericrocotus speciosus。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0种。不同生境鸟类的平均生物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区、村庄、水库、公路。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村庄生境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3.24)、Pielou均匀度指数(0.61)最高;公路生境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7.34)最高;村庄和公路生境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0.94)并列最高。结论 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丰富、生境多样,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繁殖空间。随着保护区植被的演替和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其在鸟类多样性保育方面仍有很大潜力。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5014
Abstract:
目的 畜禽养殖舍排出的大量颗粒物及吸附的臭气成分和微生物会对大气环境和周边人员的健康造成严重破坏,降低废气中颗粒物浓度是畜禽舍末端废气净化技术的核心目标之一。方法 针对畜禽养殖末端卧式水喷淋净化技术,通过自主搭建的卧式水喷淋系统颗粒物净化效率试验平台,设计正交试验方案,采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通风风速、喷嘴压力、喷嘴额定孔径及喷嘴雾化角度等关键调控参数对颗粒物(PM2.5和PM10)净化效率的影响规律,并运用参数优化模型获得针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最优调控参数组合。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PM2.5净化效果的主次顺序为喷嘴压力>通风风速>喷嘴额定孔径>喷嘴雾化角度;影响PM10净化效果的主次顺序为喷嘴压力>喷嘴额定孔径>喷嘴雾化角度>通风风速。通过优化求解,最优参数组合为通风风速为1.5 m/s、喷嘴压力为60 kPa、喷嘴额定孔径为11.1 mm、喷嘴雾化角度为120°。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的PM10净化效率为40.4%,PM2.5净化效率为41.1%。结论 研究结果可以为畜禽舍末端废气处理系统颗粒物净化设备的设计和运行参数调控提供参考。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1004
Abstract:
目的 针对新疆地区使用的棉花穴播机作业过程中,驾驶员无法及时发现穴播器漏播、重播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棉花播种质量实时监测系统。方法 该监测系统以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硬件系统为下位机,通过安装在穴播器存种圈上的对射式光电传感器和光电编码器分别获取棉花种子漏播、重播信息,判断棉花播种状况,并通过nRF24L01模块将播种信息传输至DWIN触摸屏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实时显示。搭建棉花播种质量监测系统试验台,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监测系统的准确性。结果 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当穴播器转速为30 r/min时,系统的合格播种、漏播和重播监测精度最高,分别为96.65%、94.59%和92.00%。当穴播器转速高于30 r/min时,监测精度明显下降。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对合格播种、漏播和重播平均监测精度分别为94.51%、92.38%和86.55%。利用SPSS软件对田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数据具有统计意义,采用监测系统获得的棉花播种质量数据与人工实测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实际值可以由系统监测值反映出来。结论 该系统满足田间作业对棉花播种质量监测的需求,对实现棉花种植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2028
Abstract:
目的 研究香蕉树冠层不同时期蕉叶的正、反面润湿行为,以期为农药雾滴在蕉叶表面滞留调控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表征蕉叶表面的静态润湿性能;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液滴在蕉叶表面的动态润湿行为;使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蕉叶表面进行微观形貌观察获取表面结构信息,并借助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分析其表面化学成分;基于Wenzel和Cassie润湿理论构建蕉叶表面微观结构模型,建立润湿方程阐述其润湿机理。结果 扫描电镜发现蕉叶正面呈现微米?纳米级双层复合结构,在微米级突起结构上布满了纳米级乳突结构,分布为4.6个/μm2,条状突起宽度为(16.03±3.48) μm,乳突平均直径为(0.116±0.068) μm,蕉叶背面微米级条状突起结构尺寸大于正面,宽度为(74.25±9.80) μm,纳米级结构上呈现出网状突起,宽度为(2.35±0.49) μm,蕉叶背面的润湿性普遍大于正面的;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蕉叶中,剑叶正面表现出亲水性,静态接触角(Contact angle,CA)为71.46°±6.02°,而其他时期的蕉叶正、反面均表现出弱疏水性,表明嫩叶正面具有更强的润湿和铺展能力;通过对成熟蕉叶正表面构建Wenzel和Cassie润湿模型,分析计算得出成熟蕉叶正表面本征CA为20.76°,具有超亲水性,表明其纳米级乳突结构为多糖。结论 蕉叶表面疏水的微米?纳米级双层复合结构以及亲水的化学成分共同作用导致了其表面表现出弱疏水性的润湿状态,而纳米级乳突结构的多糖是导致其表面具有亲水效应及高黏附效应的原因。
2023,4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202020
Abstract:
目的 研究磁化作用对除草剂溶液表面张力及除草剂喷雾雾滴粒径的影响规律,探索新型除草剂喷雾雾滴粒径控制方法。方法 设计磁化除草剂溶液表面张力试验和磁化喷雾雾滴粒径试验,记录不同磁场强度和磁化时长2个影响因素下除草剂溶液表面张力和喷雾雾滴粒径,观测数据变化规律;并对数据进行拟合,给出符合数据变化的函数关系式。结果 在磁场强度为50~500 mT、磁化时长为5.0~25.0 min范围内,溶液表面张力和喷雾雾滴粒径均随磁场强度和磁化时长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当磁场强度为350 mT、磁化时长为15.0 min时,表面张力和雾滴粒径下降幅度最大,表面张力为54.0 mN/m,下降14.96%,喷雾雾滴粒径为108.75 μm,下降11.20%。对表面张力数据进行拟合,洛伦兹拟合函数的决定系数(R2)为0.816 4,调整后R2为0.794 0,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1.105 9;雾滴粒径数据拟合中,多项式拟合函数的R2为0.833 6,调整后R2为0.787 4,RMSE为2.085 7。拟合函数有意义且拟合精度较高。结论 磁化作用并不是磁场强度越大或磁化时长越长磁化效果越好,而是存在最佳磁化处理强度和磁化时长;本研究给出的洛伦兹模型函数可作为除草剂溶液表面张力与磁化作用的函数关系式,三次多项式函数可作为350 mT磁场强度下雾滴粒径调控模型。